ub8登录网址

家电/净化器

一个时代的落幕!这次轮到了IBM

时间: 2025-05-05 22:37:45 |   作者: 家电/净化器

详细介绍

  IBM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称,商业机器(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及其分公司已于2025年3月1日起停止业务活动,相关办公场所亦停用。IBM官方回应称,这是在全世界内整合产品研究开发职能,并非退出中国市场。

  上周,一则IBM中国停止业务活动的消息传出,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对此的评价也是各种各样,很多人感叹:“作为国际一线厂商,被印度人搞成了这样?”“IBM在国内的竞争力差强人意,最近几年都很少有存在感。”“感觉IBM很多技术都走在了业界之前,但在真正爆发之时却显乏力,例如:AI!”

  在企业级IT媒体人眼里,IBM绝对可以称为曾经的一座丰碑,以己之力引领潮流那种!

  笔者初次以媒体人身份接触IBM大概是在2009年,当时刚刚接手服务器、存储等产品线,产品与技术方面还了解不深。虽在之前有5年消费级媒体经验,对于PC、DIY攒机及数码等产品了然于胸,但参加企业级厂商的活动依然忐忑。

  果然,当时在我们眼中高高在上的IBM活动人气爆棚,从高管们的演讲到过场视频再到客户证言都可以说“逼格满满”。笔者最为关心的产品并未占据太多篇幅,活动重点则放在了理念、创新及改变未来等话题,用尽显高端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笔者年年都会参加很多次IBM的活动,足迹从布置精良的发布会到京城顶流写字楼的盘古大观,那时候的IBM风光无限,IBM+奥美的“神级”组合一度被誉为IT厂商线下活动的天花板。

  “探索前沿科技”“品牌价值”“沉浸式场景体验”“技术工坊”“开放平台”“可持续发展”“与学术机构密切合作”等等,业界的很多创新模式(名词)都源于IBM,那时候它是真正的引领者!

  原因之一就是超级丰富的产品线阵营。笔者在接触企业级之前,最熟悉的IBM产品线就是ThinkPad了,这一系列的产品力及口碑都是杠杠的,粉丝群也遍布全球,更是成为了程序员们的最爱。

  小红点、舒适的键盘手感、抗操的整机设计,要搁现在也肯定是顶流的网红级产品,真是让人过目不忘。

  笔者在接触企业级之后,先是参加了IBM Power小型机的活动,然后花了很多时间来学习大型机、小型机及Power处理器等产品。感觉刚熟悉了一点点,就又收到System X的活动邀请,一查阅才发现,当时IBM在x86服务器阵营也拥有着很高的市占率,它咋这么猛呢?

  之后,笔者又接触到了IBM存储、LinuxONE、Tivoli、DB2、资产管理、数据可视化、Watson、安全及咨询等产品线,令人大开眼界。

  用一句话来说:像金融、制造、能源等领域的大企业,拥抱一个IBM品牌基本就能搞定所有IT资源了!

  援引当年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2000年代初期至中期,IBM在中国企业级硬件市场占据显著优势,市占率一度达到43.6%,其销售额的70%来自硬件(包括小型机、服务器等),软件及服务仅占30%。这一比例与IBM全球别的市场以服务为主的收入结构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在中国硬件市场的强势地位。

  IBM的小型机系统曾大范围的应用于金融、电信、政府等核心行业。例如,金融业的银行核心系统、电信行业的计费系统和政府信息化项目中,IBM设备几乎是“标配”,成为技术实力和可靠性的象征。

  在阿里云、华为、浪潮等本土企业崛起前,IBM几乎未遇强劲挑战。其技术壁垒和客户黏性使其在2010年代前维持了市场主导地位。

  同时,也正如当时IBM的线下活动各种多彩创新那样,它所有的闪光点开始被同行重视,逐渐开始起步的国内IT公司开始有一学一,在与国际大厂同台竞技的同时慢慢地开始积累自己的技术与产品底蕴,为之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笔者清晰地记得,有很多次IBM发布会刚刚结束,就有其他厂商或公关公司的朋友来询问:会场布置得如何、有哪些亮点、发布会重点页PPT以及演讲的设计等等,争相学习与参考。

  很多时候我们提到IBM,第一印象就是超酷的小型机和大型机,凭借一连串“9”的可靠性独步江湖。上个世纪60年代大型机问世,主要使用在在科研和商用领域,用一个字概括就是“贵”!一般企业可用不起。

  发展至90年代,RISC架构的服务器开始兴起,IBM的小型机及Sun的SPARC服务器问世,让这些高可靠性的“专业设备”能够落地民间,成本大幅度降低,并全面铺向市场。

  90年代末,英特尔和AMD的x86架构CPU性能不断的提高。到20世纪初,基于x86架构的服务器在性能和价格上逐渐具备了与小型机竞争的能力,吸引了大量企业用户。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价格更“廉”。

  紧接着行业发展速度加快,2006年云计算开始逐渐兴起,它提供了一种灵活性更好、可扩展且成本效益更高的计算模式。公司开始将部分或全部IT基础设施迁移到云端,无论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均利好成本更低的x86平台,这使得对传统小型机的需求进一步减少。

  另外一颗射向IBM的“子弹”则是2013年斯诺登事件的爆发,使得鹰酱的企业在可信度等诸多方面出现危机。次年,IBM将其基于x86架构的服务器业务出售给中国的联想集团,这标志着IBM在服务器市场的战略调整,其发展势头出现了明显的“中年危机”,并似乎难以根治。

  笔者从自己的媒体从业视角来看,2013年之后跟销售小姐姐们给IBM做的方案大都集中在LinuxONE、Bluemix、存储及私有云等方面。那时候感觉IBM在努力“补救”丢失的市场,并力图在云及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杀出一条自己的路,但其发展并不顺畅。

  个人认为LinuxONE确实是一套非常有创意的产品,它能兼顾小型机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并可较完美地支持Linux,可可以称为IBM转型的诚意之作。但其依然较高的成本使得竞争力不是很足,并且正面撞上了如日中天的云计算大潮,因此在后续的几年里略显颓势。

  与x86平台每年一更新(虽然Intel挤了很多年牙膏,有几代产品性能提升幅度很小,但随着苏妈时代AMD的强势回归,也让x86处理器的性能屡创新高)相比,IBM Power平台则依然是3~5年才更新一次,使得后期仅存的性能优势也已不在。

  IBM Watson的推出时间远远早于现在的AI,但落地方面却非常地缓慢,在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尝试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再加上成本高昂、战略调整及市场适应性等多方因素影响,导致了IBM Watson并没有在市场上取得预期中的主导地位。

  感觉在2018年之后,IBM的线下活动明显减少,笔者所在媒体销售姐姐们也很少拿到IBM的单子了,“没钱”的态势已经愈发明显。正所谓“一鲸落,万物生”,浪潮、新华三、华为(超聚变)、曙光(宁畅)等国内企业迅速崛起,服务器市场发展速度继续加快,从互联网时代到现在的AI时代,似乎再也看不到IBM的身影了。

  作为全球信息技术先驱,IBM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技术引进中扮演了独特角色。1977年交付沈阳鼓风机厂的System/370中型机,不仅是新中国首个商业计算机合约,更开启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先河。此后四十年间,IBM通过建立中国研究院、开展智慧地球计划、参与金融核心系统建设等举措,累计培养超过10万认证工程师,为我国信息化建设输送了关键技术人才。

  谈到我国IT产业的发展历史,着实令人称奇,也印证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牛x的徒弟真的可以“放倒”老师傅。

  第一阶段(80-90年代):通过Cisco、IBM、Oracle等企业学习西方技术架构。

  第三阶段(2010至今):在5G、AI、区块链等新兴领域实现并跑甚至领跑。

  IDC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已占据国内公有云市场59.1%份额,而IBM中国研发中心人员规模迅速缩减最终裁撤,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恰是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

  中国IT产业用四十年时间完成了从“学生”到“同行者”的跨越,可以说,未来产业格局中,国际巨头将更多扮演生态伙伴角色,而创新引领者的位置正在由中国企业接棒。

  根据网上资料显示,人工智能(AI)是IBM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IBM将继续加大在AI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AI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为此,IBM会致力于解决技术债务问题,加强IT基础架构的建设,以支持AI技术的扩展和应用。

  其次,IBM将重视云计算和混合云市场的发展的新趋势。尤其是在混合云和多云管理方面,IBM将通过收购和整合有关技术和资源,提供更为完善和高效的解决方案。同时,IBM还将继续加强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投入,以确保云计算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也就是说,IBM的未来发展重点将围绕AI和云计算两大领域展开。还是IBM的风格,目标庞大而深远,但就不知道面对各种“新”竞争对手,它能否把握住机会。

  其实媒体人和IBM,都有着解不开的缘分。在IBM鼎盛时期,我们媒体人可以通过它了解到众多海外全球的先进的技术、产品及案例,每次采访高层都能有不小的收获,眼界大开。

  记得有一年我们4位媒体人跟随IBM去成都出差,采访某大规模的公司的IT部门负责人,也是首次见到了专为行业设计的高密度集装箱数据中心,甚是感叹。采访后跟对方聊天得知,这个集装箱来之不易啊。

  这套集装箱数据中心来自IBM在西班牙的工厂,当时落地成都某企业的时间比计划整整晚了6个月。

  因为那一年鹰酱与波斯猫交恶,后者就严查路过波斯湾的货轮,导致大船在那边停了好几个月,好不容易才漂洋过海。这套当时业界顶级配置的集装箱数据中心,“取经之路”太难了。

  笔者在上学时候每周都购买大量的IT报纸与杂质,也就对吴士宏及她的著作《逆风飞飏》非常感兴趣。吴士宏1998年担任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而在此之前,她在IBM工作了12年之久,担任过销售总经理等职位。她当时在商界被誉为“打工皇后”,曾入选《Fortune》杂志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商业女性。她的成功经历被许多人视为职场明灯和励志典范。

  前段时间小赵同学跟笔者聊天时候还感叹道:自己没带过IBM,也没做过相关项目,应该算比较幸运吗?

  印度人带领下的IT企业,可能并不被人看好。从暴雪、微软到IBM,总是让人质疑印度人领导下的大企业可能没有原来那么“优秀”了。据网上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5年IBM全球员工总数约为28.8万至30万人,其中印度员工占比超过50%,超过14万,成为IBM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集中地。悄悄地说一句:IBM美国员工也仅有7万人。

  并且,还在大量裁撤印度之外的员工。IBM成为了下一个“路虎”吗?咱就不过多评论了。

  现在翻一翻笔者的微信,估计还能轻松找到上百位曾经直接服役或服务过IBM的厂商及公关朋友,而间接服务过IBM的朋友则还得翻几番。

  用一个时代的落幕来形容当今的IBM,不知道是否妥当,但它确实是几代IT人心中曾经的辉煌。它就有点像我们80后小时候听的评书,那时几乎家家都会在同一时间打开电视或收音机,听熟悉的单田芳、袁阔成、田连元、刘兰芳、连丽如等老先生讲评书。但随时代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传统评书几乎销声匿迹,现在的小朋友们很多人都从来就没听过。

  但你不能否认传统评书在那个年代创造过的辉煌收视率,只是,它已经逐渐老去罢了。

推荐产品